返回

塔防战略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254 太空开发新阶段(二)(第1/1页)

首页 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


搜索,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,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

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,即可找到我们,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://www.xncwxw3.com
(前面加https,http可能无法访问),
即将改版,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"首页-分类-其他小说"

新暖才文学网网址找回安卓APP,防止网址丢失!

    完成一次试射后,5号井进入整理、检查,准备第二轮试射。

    第二轮试射的火箭有些变化,名字变成了远征一号丙。

    甲乙丙三个型号,其实都出自于同一个火箭设计团队。

    甲型用于载人,也就是五号井设计最初的目的;乙型则是用于运输重要载筹,设备精密度太高,往往难以承受巨大加速度的拉扯,所以乙型的最大出井速度只略大于甲型。

    丙型意在最大化利用超级电磁轨道的力量,把尽可能重的载筹送上轨道。

    丙型的长度,从乙型的三十米,增加到三十五米,其载荷段长度却缩短了,加上上面级推进器,也只有十四米。

    第二轮试射的主要载筹,是个水箱,里面装了三十吨水,含水箱,以及包含两套爬虫机械臂分装件、五台智人机器人及其各种工具配件、一套rcs燃料再分配系统的货舱,试射载荷总重量,接近五十吨。这个重量甚至距离5号井的理论载货上限,还有一大截!

    其中爬虫机械臂,是老空间站已经有的设备,这玩意可以借助每个舱段预留的对接点,在太空站外爬来爬去,帮助进行对接、宇航员舱外工作等作业。

    此时未来空间站上有两套机械臂,不过只有基础功能,新的还附有额外的分支机械臂,对后续的加工作业提供帮助。

    rcs燃料再分配系统,则是专门为未来空间站研制的新设备。

    由于未来空间站舱外作业非常多,原有的一次性rcs组单元已经有点落伍,这套设备就是配合一些新的rcs组单元,在太空站里实现rcs再装填,降低物资消耗。

    再分配系统,回收。

    两次试射成功,5号发射井供电网部分发电机组暂时停机,全井进入全面检修,并准备首次载人模拟测试。

    另一边,一二三号井按发射窗口,依次发射正常组件。

    因为轨道升高的关系,发射窗口由之前的八十多分钟,增加到了上百分钟。窗口段略微增加进行自动对接。由于任务单一,这种返回舱会升轨之前已经完成了无人测试。

    应龙总长度11.6米,截面对角线长度4.6米,上升座椅(从地表时发射人必须躺着)达到十二个之多,也就是它一次能送十二个人上天!

    除基本功能之外,初版应龙还带有两个侧面对接口,可容纳两个装备好宇航服人员的减压室/出舱口,以及一个接近四十立方米的货舱。

    之后还有进阶功能。

    应龙实际上并不是针对空间站制造的飞船,毕竟c国及合作国家一起,都有好几个低轨道飞船型号了,再开发一个大号的功能重复的飞船,纯属浪费资源。

    它的短期目标是成为月球开发使用的往返飞船,后续型号再瞄准红星、小行星带。

    为了满足后续任务,应龙飞船有一些拓展功能,比如可供爬虫机械臂停泊的锚点是必须的;另外还有额外的燃料罐外接系统,可以把捕捉小行星剩下的那些燃料罐利用起来一部分;它甚至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块化加装,额外挂载两个或四个之前用于捕捉小行星的推进器单体。

    回到测试现场。

    本次试射,十二个上升座位都固定了八十五公斤的假人,这些假人全身都是传感器,用来搜集测试阶段的全程数据。

    此外,载筹还有一周的口粮、饮水,燃料舱容量30%的燃料。

    该状态下,应龙全重为23吨,比旧空间站的核心舱略重一点。可以看出来相比核心舱那种静止物体,短了五米的应龙飞船“平均质量密度”却很大,不过这个状态已经是各种任务综合考虑下的最优解了。

    随后的发射过程,全程各级火箭发动机,都没有达到最大推力。

    传感器测量到的最大g力停留在4.5g,并且总共只持续了三秒,其他时间段g力均控制在3.99g以下。

    g力小意味着加速慢,会在大气内停留成员,还是得用传统方式上天。

    试射用的应龙飞船,仍然会与未来空间站对接,之后将作为发往月球的一次性推进载具用,当然如果到时候情况比较好,航天系统也不介意它多飞几趟地月转移轨道。

    为了降低自身负担,c国给西中洲共同体、r国,分别提供了一批指定用途的超导体,用于搭建载人电磁轨道发射器。

    其中r国的工程,将由c国建筑公司和r国排名第一的基建公司共同承建。西中洲部分,因为a国的影响力仍在,几十年来的负面宣传也是问题,只能让他们慢慢折腾,初步估计五年内能修好都是上帝罩住了。

    工程规格,自然也要跟着未来空间站使用的标准来。

    按该套标准,载荷直径在三米以下,对各种接口的适配性都比较差,当初c国没有建2.5米口径的发射井也是出于该原因。

    但考虑到调整整个航天工业链的代价,实在过于巨大,对财政紧张的r国负担太大。因此与r国共建的新发射井,采用了他们的口径标准之一,4.1米芯级。

    其实原本照顾到r国的情况,c国工业部门推荐的是3.5米直径的芯级,可r国认为这是几十年来,唯一一次推动航天工业升级的机会,而选择了火箭技术难度核心舱的火箭,不过那个空间站二十年前就已经落回大气层了。

    外交部的人,还提了个在tz建立近赤道的电磁发射器意见,但综合考虑后被暂缓了。

    tz本土并不经过赤道,北边的邻居ken才是个跨赤道地区,不过ken境内人化怪兽泛滥区太大,就算清除掉这些玩意,公共设施、电网的恢复也需要大量时间,不用考虑。

    tz的优势在于与c国关系稳固,且经过几十年的援助与自我建设,已经有了一定的基建基础。

    可tz的发展水平始终是差了点,电磁发射器是个超级电老虎,功耗峰值能超过千兆瓦(g瓦)级,短时间内他们还无法负担如此离谱的额外用电消耗,具体通过调峰等手段,还需要补充多少发电能力,还得经过实地考察。

    人员不但不会下来,还要继续往里面塞人,当然现在考虑长远发展就不需要了,人越少,消耗的补给越少,工作方面,大部分简单任务都可以交给智人机器人。

    有了智人机器人的应用经验积累,本轮的c国成员组成,变成八个人加七台智人机器人,算上西中洲和r国的,以及留守在空间站里的八名宇航员,总计二十一人。

    人数不多,不过本轮刻意增加了女宇航员比例,男女比例为十三比八,第一位在太空里生孩子的人类说不定就会在其中产生,现在还不具备条件,但应该不太遥远。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